他們在35歲實現了財務自由「提前退休」秘訣竟是「低物慾 少消費」




35歲就做到財務自由,提前退休,
可能是所有上班族的夢想。
但既沒有過高的收入,

也沒有中彩票、得遺產的運氣,

這個夢想最多也就是想想而已,
畢竟2017年胡潤報告說,
在大陸北上廣深想要財務自由需要2.9億元。

Advertisements

但有一批人的做法,

或許能給你打開一個新思路,
這種新興的生活方式叫

——「Fire運動」,始於美國,
追隨者通過降低物慾、過極簡的生活,
來迅速攢夠一年生活費的25倍,
早早在30歲出頭就退了休,過上了閑適的生活。
每年就靠4%的理財收益生活。

我們採訪了3位兩岸三地的實踐者,
他們分別來自北京、上海和台北,
來聽一聽他們是怎樣做到提前退休的?


01 FIRE運動


《時間規劃局》劇照

Advertisements

電影《時間規劃局》描述了這樣一個未來世界:所有人成長到25歲後便不再變老,你能夠活多久取決於你賺了多少「時間」。

那是一個用「時間」來作為貨幣的世界。你工作賺「時間」,買東西花「時間」,當你手臂上的「時間」清零時,你會立刻死去。

世界被劃為不同的「時區」,貧民窟里的人命以「天」計算,中產可能以「年」計算,而富豪以「百年」計算。

窮人的一頓午餐是30分鐘、咖啡4分鐘、坐一次大巴2小時。他們不停賺錢,不停花錢,每天都被死亡威脅著,很多人走著走著,就在路上突然倒下。


每次看到有人倒下,我都會想:「都這樣了,還願意買咖啡喝?」

在這部電影里,你要用「命」來消費、購買任何一個物件,在這樣的世界里,你會怎樣看待你的「時間」呢?

Advertisements

如果同樣是「1小時」,你會拿去買件衣服?還是看一小時書、陪家人一小時、或干自己喜歡的事呢?

換句話說,你覺得工作40年,去換取一些物質,而完全忽略了自己的生活,是件划算的事嗎?

Vicki Robin 攝影:Ian Allen

Advertisements

「有閑」才是真正的富有

生產力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,「休閑型社會」遲遲沒有到來,「消費時代」卻開始了。人們越來越疲於奔命,物質越來越豐富,但屬於個人的時間卻越來越少。

1992年,美國財經兼人生導師Vicki Robin在暢銷書《富足人生:要錢還是要命》(《Your Money or Your Life》)中提出了一個看法,和《時間規劃局》的設定如出一轍。

她說,如果你一天能賺200美金,那麼當你要去買一雙100美金的鞋子時,你要問自己:「這雙鞋值得我半天的生命嗎?」接下來的問題就是,你把自己的生命看得有多貴。

那些消費品,真的值得用「命」去換嗎?


Advertisements

「Fire運動」的興起

在美國越來越火的一個生活運動就起源於這本書。這個運動叫「財務獨立,提早退休」,也稱「Fire運動」,是Financial Independence and Retiring Early的縮寫。

這個運動要逃離兩件事:費心、費時的工作和消費主義。

它的基本邏輯是:無論賺多少錢,都要過極簡的生活,以求儲蓄率達到50%甚至更高。根據「4%原則(4% rule)」,當你攢夠一年生活費的25倍後,你就可以退休了。

「4%原則」是在1994年,由麻省理工學院學者威廉·班根(William Bengen)提出的。他分析了美國過去75年來的股市和退休案例後,歸納出:「只要在退休第一年從退休金本金中提取不超過4.2%,之後每年根據通貨膨脹率微調,即使到過世,退休金都花不完。」

Advertisements

在美國,「FIRE」的追隨者一般是男性,從事科技行業、工程師類型,他們會計算未來40年的複利,或是低成本指數基金、房地產出租的投資回報率,來實現他們的財務自由。

在中國,也有一批人在默默實踐著。


Advertisements

桌面上堆滿東西,被消費裹挾的人生


Moor 35歲 坐標北京

已退休4個月

35歲的Moor和老公現在生活在一個「鳥不拉屎」的中國小鎮,過著「水都是甜的」的小日子。

這個月是他們退休的第4個月。距離在北京落腳、找到第一份工作過去了剛好10年。

「之前是做運營的,怕極了壓力,一點壓力就讓我難受。」回想起最初的8年,是Moor眼睜睜看著自己被消費主義吞沒的8年。賺得越多、花得越多,花得越多,就要賺得更多。

第一套公寓,26平方米,房租每月1750元(rmb,下同),兩人收入在8000元左右,月光。所有休閑時間、精力、金錢,幾乎都浪在了各大商圈。

東西多了,房間就小了。先後經歷了2次搬家,行李從兩個拉杆箱變為兩個貨車。雖然家庭收入從8000元變為了20000元,但依然是月光。

「我們依然大手大腳,為了維持高消費又不至於欠債,我們的家搬到了五環外,通勤時間增加了一倍。就像上了跑輪的倉鼠一樣,只能使勁跑,停下來心裡就怕怕的。畢竟有那麼多賬單等著付,有那麼多東西等著買。」


扔空的家

終於在2017年的2月,他們開始了極簡之路。給自己立下了規矩,凡是30天內沒有用到的東西都扔出去;卸載了淘寶;進一出一,也就是買一樣就必須扔一樣。

這樣做帶來的變化是巨大的:家務少了,有時間去逛公園了,每天晚上還能打太極。所有的家當加在一起也就4個紙箱子。家裡的東西越來越少,存款卻越來越多,幸福感也越來越強。

有了一定的存款之後,夫妻倆開始學習投資理財,看了一堆關於「基金」「定投」類的書籍。也堅定了要提前退休的想法。


在買得起房子的地方買個小房子

他們將自己的退休計劃分為5個步驟:

記賬,減少不必要的開支,增加家庭儲蓄。

學會用錢掙錢,主要是定投指數基金。

記錄「最低限度」的支出,一個月最少需要多少錢才能有尊嚴地活著?當被動收入超過支出時,就自由了。

哪怕退休,離開全職工作後,也可以做一個自由職業,滿足興趣的同時,賺點零用錢。

在買得起的地方買個房子。

從厭倦「上下班」到提出辭職,Moor倆夫妻一共花了兩年來準備。他們坦言:「退休生活只過了4個月,不知道結果會怎麼樣。」但他們很享受此刻自由。


「物質慾望的來源就是工作」

郭文卓 26歲 坐標上海
已退休1年

郭文卓,90後女孩兒,生活在上海,非典型性「Fire人群」。她還沒有攢夠25倍生活費,就退休了。她在一年前,辭去了朝九晚五的工作,「那工作的噁心,我可以和你說一天。」隔著電話都能聽到她狠狠拍了一下桌子。

健完身,洗了30分鐘的澡,敷上面膜,吃著水果,她開始接受我的訪問。

「你說,我這算退休嗎?」她反問我。目前她靠之前工作攢下來的錢,在市中心租了3套房子來做民宿,據她說幾乎不花時間打理。開心的時候,跑去劇院做個群演,想旅遊的時候,就做個兼職領隊帶人出去玩,還能賺點兒。

「不為錢工作,就算退休吧。」

「那我退休了!」


帶隊旅行

郭文卓有一套「理論」很值得說一說。她說:「物質慾望都是工作帶來的。」去工作場合,不願意比別人差吧,衣服包包就要配備起來。工作不開心了,想要犒勞犒勞自己吧,第一反應就是花錢買痛快。

自從辭去了工作,郭文卓的消費直線下降,高跟鞋也沒有場合穿了,平時怎麼舒服怎麼穿,不用買衣服,吃飯自己做,每天開開心心的,也不會想到要花錢。

Advertisements

文章未完,前往下一頁繼續閱讀

下一頁

1/2

Advertise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