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朝最窮狀元!科舉殿試時「在考卷留下8個字」 戳中皇帝內心「當場落淚欽點」:狀元非你莫屬
高考對一個學生來說,也是命運的轉折點,在古代,要想出人頭地也是經過層層的選拔,會經歷童子試、院試、鄉試、會試、殿試五個步驟,最後一關殿試,皇帝會親自作為主考官。
1、年幼時被過繼給他人
駱成驤(xiang)原本是姓李,1865年5月20日出生,家境貧寒,七歲的時候失去了母親,父子二人相依為命。他的父親,靠借貸為生計,生活得十分的艱難,不擅長管理,也因此欠下了很多債。
有一年年關,債主又來催逼欠債,窮困潦倒的父親實在拿不出銀子來還債,迫不得已將七歲的兒子以十兩銀子,兩件土布,賣給四川資州蔡家場來會澤賣紅紙門神的駱騰煥為子。
駱氏夫妻沒有孩子,於是駱的父親就把年紀尚小的兒子過繼給了他們。駱騰煥置辦些茯苓、山藥后,便領著養子回四川本籍,更名為駱成驤。
駱成驤自幼好學,很聰明,過目不忘,很多經文看一遍就知道大意,養父看在眼裡,喜在心裡,心想這孩子天資敏慧,定要好好培養,以後必然有出息。雖然不是親生的,依然很疼愛他,也願意花錢供他讀書。
在893年(清光緒19年),駱成驤第一次參加科舉考試,就一舉中第成了舉人,但他並沒有因此驕傲,反而更加謙虛,他想要取得更好的成績來報答養父。
到了30歲中了貢生,貢生再進一步就是進士,當了進士就真是出人頭地,兩年後,駱成驤輕而易舉地考中進士,且試卷得到了主考官的認可,獲得的殿試的機會。
2、八個字讓他成為狀元
駱成驤參加殿試,在提筆作答的時候,快要寫完的時候放下手中的筆思考如何結尾?此時家國情懷湧現於心胸,他想到了在西洋列強搶掠奪前,備受欺侮的大清國,慈禧太后雖然不在掌管國家大權,但是她並沒有將自己手中的實際權利交付給光緒皇帝。
光緒雖然貴為皇帝,但是卻沒有自主能力,受到了慈禧太后各方面的約束和管制。而在那個時候呢,清朝可面臨著內憂外患,光緒皇帝心裡是有抱負的,但是卻沒有辦法施展。
當他想到了坐在金鑾殿中想要有所作為卻總被掣肘的皇帝,一時之間悲從中來,在結尾處寫下了「主憂臣辱,主辱臣死」而也正是這八個字,成為了他整個答卷的點睛之筆,讓他脫穎而出。
因此,當光緒皇帝看到駱成驤的試卷結尾那滿懷情感的八個字的時候,他非常的感動,難得一個外人能心疼自己為君不易,於是他御筆一點,駱成驤就成了清朝歷史上唯一一位四川籍狀元。
3、成為狀元后仍然清貧
駱成驤並沒有因為狀元而享受榮華富貴,貪圖享樂,他一生潔身自愛。其用餐僅有二菜一湯,非常簡單,除了自己的基本生活保障之外,其餘的都捐出去了,為百姓辦實事,當地人稱其為「窮狀元」。
他淡泊名志,不取不義之財,節操高雅,為人十分的清廉謙虛,他沒有辜負皇帝的信任,成為造福於民、不可多得的好官,被後人稱讚。
看似簡單的八個字,都是學習和積累後的成果,任何大成就,都需要積累的過程,任何成功也都不是偶然。非學無以廣才,非志無以成學,每個人的人生都是努力拚搏的過程,珍惜每個當下,總有一天一觸即發,綻放光彩。那時定會感謝現在努力拚搏的自己。
文章來源:今日頭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