她19歲嫁人52歲守寡!卻養育了「13個博士」柯林頓都對她讚不絕口 活了106歲「家訓僅12字」

  • 2022-06-01 14:46

2003年3月6日,一位中國老太太在美國逝世。出殯時,警車亮著燈在前開路,道路兩旁站了很多前來送別的美國人,延延綿綿好幾公里。

看到這樣的陣仗,殯儀館老闆都忍不住驚嘆:「從事這麼久的殯儀服務,還沒見過這麼大規模的葬禮。」

這位中國老太太就是王淑貞。

王淑貞這個名字,也許你很陌生。可是,她其中的一位兒子,想必你一定認識。那就是有著「華人第一神探」美譽的李昌鈺。

在美國,王淑貞之所以被很多人尊重。不僅僅是因為她培養出了李昌鈺,更多的是因為她以一己之力將13個子女全部培養成博士,每個孩子都在各自的領域散發著光和熱。

王淑貞是美國華人圈裡,家喻戶曉的「傳奇母親」,連柯林頓也對她讚不絕口,稱她是「偉大的母親」。

這位偉大的母親究竟有著怎樣的過往呢?她又是如何培養出13位博士的呢?

這一切,要從光緒二十三年,也就是1897年說起。

從「富家太太」到「落魄女傭」

1897年,王淑貞出生在江蘇如皋的一個富裕家庭。她是家中的掌上明珠,是所有人都喜愛的大家閨秀。

在那個年代,培養女孩兒都崇尚「女子無才便是德」。可王淑貞的父母卻不這麼認為,他們鼓勵女兒多讀書,多識字。

有了父母的支持,王淑貞成為了當時為數不多的女性知識分子。她上過女中,擅長音樂,熱愛詩詞文學,喜歡鑽研佛學,還寫得一手漂亮的好字。

在19歲時,王淑貞遇到了李浩民。從此,便開啟了她傳奇的一生。

19歲的王淑貞念完中學後,無意間認識了李浩民。那時候,自由思潮湧入,兩個年輕人在自由戀愛中愈發深愛對方,轉眼就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。

李家和王家一樣,都是當地數一數二的富商。王淑貞和李浩民的結合,得到了兩家父母的極力贊同。

他們是眾人眼中極為登對的一對兒。

婚後,李浩民和王淑貞就過上了男主外,女主內的生活。像那時的大多數家庭一樣,李浩民專心在外奔波掙錢養家,王淑貞則將所有的心思和精力都放在家庭和孩子身上。

中國有句老話,叫「多子多福」。

在李浩民和王淑貞攜手相伴的三十多年間,他們先後擁有了13個孩子,8女5男,是名副其實的「大戶家庭」。

有一位疼她、愛她、敬她的丈夫,還擁有13個健康、活潑、可愛的孩子,王淑貞的生活過得幸福又美好。

可惜,這種歲月靜好的日子並沒有持續太久。

1948年,李浩民出於對戰事的考慮,決定舉家遷往台灣。遠離故土和家鄉,王淑貞雖然心有不舍,但想到能一家人齊齊整整地在一起生活,她便咬牙一同前往。

王淑貞帶著對未來的憧憬和丈夫、孩子來到了台灣。可是,她未曾想到,遷居台灣將會是她人生最重要的轉折點,直接改寫了她的後半生。

由於是匆忙搬遷,家裡的不少產業和根基還留在江蘇。李浩民需要經常往返江蘇和台灣兩地處理生意上的事務。

每當李浩民外出的時候,王淑貞除了照顧好家裡和孩子外,就是滿心歡喜地等待丈夫的歸來。

1949年除夕前,王淑貞像往常一樣,期待去江蘇出差的丈夫能早日回家,一起過個團圓年。好不容易到了李浩民約定的歸家日子,王淑貞左等右等,始終不見丈夫的身影。

「也許是路上有事兒耽擱了吧!」王淑貞不斷地安慰自己。她沒想到,丈夫這一次外出,竟成了永別!

第二日,王淑貞才得知李浩民的消息。

他搭乘的「太平輪」在舟山群島與另外一艘客輪相撞,沉沒了!一同葬身海底的,還有「太平輪」上的932名乘客,其中就包括王淑貞的丈夫——李浩民。

這場航海史上最嚴重的事故,改變了很多家庭的命運。

王淑貞的家,也不例外。原本幸福的一家15口分崩離析,她失去了丈夫,孩子們也失去了爸爸。

那一年,她52歲。

原本,家裡的生意一直是李浩民在操持,她只需要在家安心做個「富太太」便好。但因為丈夫的意外離世,很多生意往來都被迫中斷了。

看著曾經的生意夥伴找上門討要說法,王淑貞全部按照合同上的約定進行賠償。

如果沒有足夠的錢財,王淑貞便將家裡的古董和字畫進行變賣,哪怕砸鍋賣鐵也要將錢湊足了賠給對方。用她的話來說,「不能拖累別人,做人要清清白白」。

等到這一切都處理完後,家裡的錢財已經所剩無幾。雖然家裡的經濟越來越困難,可是王淑貞「做人要清清白白」的人生信念,在13個孩子心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。

沒有了經濟來源,王淑貞和孩子們穿衣、吃飯都成問題。最艱難的時候,她一個人打好幾份工,女傭、保姆、家庭教師、洗碗工......王淑貞,從一個需要人伺候的「富家太太」,變成了一個伺候別人的「落魄傭人」。

生活在瘋狂地捶打著王淑貞。可是,她卻不曾向命運低頭。

一門十三傑,個個是博士

孤兒寡母,能養大一個孩子就很了不起,更何況是13個。

王淑貞對13個孩子的要求,可不僅僅是長大成人這麼簡單。她要求每個孩子都要成才,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。

王淑貞

衣服,可以大的穿完小的穿,小的穿完給更小的穿,破了就縫上補丁繼續穿,只要乾淨整潔就好。

吃飯,可以在院子里自己種點蔬菜,可以少買一點肉,一家人能吃飽就行。

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將就,唯獨讀書不能。

得益於教育滋養的王淑貞深知,唯有讀書才能改變命運。所以,她對孩子們的要求,就是「有文化,有出息」「要念到博士才算有出息」。

為了給孩子們掙夠學費,她常常是天不亮就起床,干到凌晨了才回家。為此,白髮和皺紋早早地爬上她的頭上和臉上。

有人勸她,「沒必要那麼辛苦,讓成年的孩子別再讀書,出來工作掙錢養家」。

王淑貞卻義正言辭地拒絕了!

在她看來,只要孩子還在念書,她就用盡全力供孩子上學;只要孩子想念到博士,她就供孩子讀到博士。

她的努力終於得到了回報。

長子李昌銓第一個拿到博士學位。緊接著,次子和三子也獲得了博士學位。

女兒們也不甘示弱,為王淑貞接連捧回了好幾個博士學位證書。

反倒是她最出名的十一子李昌鈺,一開始並沒有打算讀博士。

李昌鈺不忍心已經頭髮花白的母親還要為他的學費日夜操勞,便選擇了學費全免的警校,打算一畢業就當一名警察。

可是,王淑貞卻對李昌鈺說:「你應該繼續讀書,就算拿到碩士學位也不夠,還要把博士讀出來。」

母親的話,像一把刻刀,牢牢地刻在了李昌鈺的骨血里。

1964年,李昌鈺26歲。此時的他,已經成為了一名警察,有了穩定的工作。

但他卻毅然離開了台北,辭去了「鐵飯碗」工作來到美國留學。

之後用了整整十年時間,李昌鈺終於拿到了紐約大學的生物化學碩士和博士學位。

從此,一門十三傑,各個是博士,人人是精英。

他們有的是科研學者,有的是商業領袖,還有設計師、工程師、藝術家......

其中三人更是榮獲「美國十大傑出青年」的稱號。當然,還出了一位響噹噹的人物——李昌鈺。

他們的成就和榮譽都得益於母親王淑貞眼界和格局——唯有讀書,才能改變命運,才能開啟人生的新篇章。

在王淑貞100歲生日之際,柯林頓和紐約市市長為她送去了生日祝福,還稱讚她為「偉大的母親」。

她的偉大,不僅僅在於她培養出了13位博士精英,更在於她敢於對命運說「不」,無視生活帶給她的磨難和歷練。

她是孩子們的指路明燈,引導他們走向更美好、更燦爛的遠方。

一片赤子之心,始終心懷故土

1962年,王淑貞禁不住孩子們一次又一次地懇求,隨著孩子們來到美國定居生活。這時,她已經65歲了。

在花甲之年來到一個陌生國度,沒有了熟悉的環境、朋友和文化,換做是誰,都會難以忍受吧。

但王淑貞卻不這麼想,無論在哪裡,只要能和孩子們在一起就好。

初到美國,語言不通成了最大的問題。雖說王淑貞年輕時上過幾年學,可是對英文卻是一竅不通。

不想事事依賴孩子們的王淑貞,在65歲的高齡之際,拿起了英文課本和字典,從最簡單的英文日常對話學起。

這次,她將骨子裡那股不服輸、不認命的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。只用了短短的幾個月,王淑貞就通過了美國移民局英文測試。

這不得不說是個奇迹!

身在美國幾十年,王淑貞卻始終保持著一顆「中國心」。她與孩子們交流,堅持使用如皋話,用鄉音一解她對故鄉的思念。

王淑貞的家中有一條絕對不能被打破的家規——家裡的子子孫孫都要說中國話,一起過中國傳統節日,用中國傳統文化學習做人的道理。

直到如今,李家依然保持著王淑貞曾經定下的那條家規,世世代代永不忘記自己是個中國人,家在中國,根在中國江蘇如皋。

在王淑貞100歲生日之際,孩子們想送給她一份特別的禮物。

誰知,她用無比堅定的語氣說出了自己的生日願望:「我要去給中國小孩建學校。」

萬般皆下品,唯有讀書高。她期待更多的孩子通過學習改變自己的命運,如同她的13個孩子那般。

為了完成母親的生日願望,李家兄妹們聯繫了江蘇如皋當地相關機構,希望捐贈一所小學。

在得知當地還缺少一個適合孩子們奔跑運動的體育場時,李家兄妹沒有半點猶豫,當場決定以母親的名義進行捐贈。

2001年,江蘇如皋師範附屬小學的「李王岸佛體育場」建成。這個體育場的名字對王淑貞來說,有著特別的含義。

「李王」二字暗含了丈夫李浩民和自己的姓氏,「岸佛」則是王淑貞的佛號。因為,王淑貞一直熱愛佛法,信奉佛教。

在體育場落成當日,遠在美國的王淑貞無法親自前來,李昌鈺便代替母親趕到現場。李昌鈺想到了母親的心愿,便挖了一捧體育場的泥土帶回去給母親。

這捧泥土,既是王淑貞遲到的百歲生日禮物,又圓了王淑貞對故土的思念。

悠悠鄉土情,漫漫故鄉路,泥土裡飽含的是王淑貞對祖國的渴望,對故土的思念。

2003年3月6日,王淑貞在美國安詳逝世,享年106歲。

這位生於光緒年間的大家閨秀,用自己百年的傳奇一生,告訴所有人一個道理:

「做人要腳踏實地,清清白白;不斷學習精進,人生才能實現完美逆轉;不忘根本,始終胸懷祖國和故鄉,做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。」

這位母親給世人留下的,是值得所有人細細品味的人生哲理。

Click to show 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