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戲精皇子」裝瘋賣傻30餘年!被太監當傀儡扶上帝位 登基後「一道聖旨驚呆朝臣」成千古明君

公元810年,唐元和五年六月二十二日,隨著一聲啼哭,當朝皇帝唐憲宗李純的十三個孩子,李忱出生了,孩子的母親是宮中的一個宮女。母親是宮女,自己是意外,出生在這樣的環境中,李忱的童年可想而知。

據史料記載,李忱在小時候,常常被自己的哥哥們欺負,而身份低微的他在宮中自然也是忍氣吞聲、默默承受。慢慢地,李忱開始變得寡言寡語,也不表露自己的情緒,久而久之便被宮中的人當成了「傻子」,隨意欺負。

面對著這些嘲諷和辱罵,李忱十幾年如一日地過著逆來順受的生活,就連他的父親來看他時,他都默不作聲,這令唐憲宗十分的失望,似乎李忱真的成了一個「傻子」。

(唐宣宗)

這種情況直到李忱長大后被封為光王都沒有改變,李忱已經徹底成為了宮中的一個笑話,皇帝之位更是他不敢奢求的位置,他只想裝成一個「傻子」默默地生活在宮裡。

甚至在後來,李忱的侄子都成為了皇帝,李忱都對皇帝之位沒有過任何的意圖,以一個「傻子」的身份在宮裡存在著,與世無爭,成為了宮中眾人輪番嘲笑的笑柄。

一日,李忱的侄子唐文宗李昂在宮中大宴賓客,邀請了眾多的親王和忠臣,其中便包括了李忱。宴會上,李昂和眾賓客喝得伶仃大醉,推杯換盞之際,李昂看到了自己的那個「傻子」皇叔在角落裡默默吃菜,既不喝酒,也不交談,感到很是奇怪。

李昂一時興起,看著自己的傻叔叔打趣道:「今日參加宴會的人,誰要是能將光王叔(李忱)逗笑了,朕重重有賞。」

在唐文宗的重賞下,眾親王借著酒勁紛紛來到李忱面前,使用出百般解數,想要逗李忱一笑。而面對著眾人的羞辱和取笑,李忱什麼反應都沒有,還是靜靜地一個人吃著自己的菜,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。

漸漸地,宴會的氣氛被推到了高潮,歡快的笑聲充斥在整個宮殿中。唯獨兩個人沒有被影響,其中一個是身處風暴眼中心的李忱,而另外一個則是後來成為唐武宗的李炎。

(唐武宗李炎)

經此宴會,李忱的痴傻再次得到了宮中眾人的認可,人人都認定了這個光王李忱是真的「傻子」,對其敬而遠之。不過,在當時唐王室中,對於一些人而言,李忱絕非是個一無是處的「傻子」,相反,還是這些人朝思夜想的「寶物」,這些人便是——宦官。

安史之亂后,曾經位於世界之巔的唐朝由盛轉衰,逐漸走向了末路。地方上,唐朝各地藩鎮割據現象愈發嚴重;中央上,封建集權衰微,皇權被分散。尤其是在李忱所在的唐代中晚期,宦官和外戚已經超出了皇權的控制,成為了可以影響唐朝皇帝更迭的存在。

其中,以馬元贄、仇士良為首的宦官集團便是其中的佼佼者。據史料記載,在唐文宗李昂駕崩后,樞密使劉洪義、宰相李鈺等人想要奉當朝的太子監國,等到太子長大后再登基。

而彼時權勢滔天的仇士良則心懷鬼胎地想要扶持出一個新的太子,將他作為自己的傀儡,以此進一步掌握朝政,一場權力鬥爭因此而起...

最終,在仇士良與宦官集團的支持下,原本沒有資格繼承皇位的唐武宗李炎成功上位。可見唐朝晚期時的宦官專政現象是多麼的嚴重。

不過,唐武宗李炎也不是一般人,自古以來能夠背負武宗之名的皇帝,除明武宗朱厚照之外,都絕非等閑之輩。

在李炎登基后,仇士良的權勢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大,愈發地囂張跋扈,甚至敢對李炎指手畫腳。凡是李炎喜歡、寵愛的侍衛或者是樂師等人,仇士良統統都要殺掉或是貶罰,以此來疏遠李炎的身邊人。

面對這種情況,李炎採取了「內實嫌之,陽示尊寵」的做法,以騙取仇士良的信任,同時又重用李德裕,以制衡仇士良。最終,經歷了三年的鬥爭,仇士良才覺得大勢已去,收斂了權勢,最終選擇告老還鄉。

而就在仇士良臨走之前,他向他的黨羽傳授掌握權勢的方法,想要讓宦官集團永遠地掌握唐王朝的命脈。因此,仇士良是走了,但唐王朝內部的宦官勢力卻依然龐大,這絕非李炎一個人可以處置的。

但是,能夠解決掉仇士良,已經可以看出了李炎的能力,他的實力也在此時凸顯了出來。

(李炎)

在李炎登上皇位之後,李忱的生活並沒有什麼變化,依舊在宮中過著「傻子」一樣的日子。但是,對於李炎而言,李忱這個「傻子」皇叔的存在,讓他隱隱約約地感覺到一些不安,而他的不安便是來自於那次宴會上。

李炎的心中一直有個疑問:若是李忱真的是個「傻子」,那麼宮中之人哈哈大笑之時,他應該也跟著一起笑才對。若他不是個「傻子」,面對著那般的嘲諷和辱罵,竟然能不動聲色。唯一的解釋只有——李忱是在裝傻。

(唐武宗)

想到這裡,李炎心裡越想越害怕,他對李忱的疑心也越來越重,甚至已經開始起了殺意。於是,李炎開始試著以各種意外方式搞死自己這個叔叔,如讓他意外墜馬,不小心將他從樓梯上推下去等等。

但令李炎奇怪的是,每次意外,李忱都能夠逢凶化吉。

有一次,李炎在大雪中召集包括李忱在內的眾親王前往狩獵,為了讓自己的叔叔死掉,李炎在叔叔騎的馬身上下了手腳。果然,在狩獵進行到一半時,李忱的馬突然摔倒了,連帶著李忱一起消失在了茫茫的大雪中。

看到這個情況,李炎急忙命人在茫茫大雪中尋找。但是,找了多個時辰,依舊沒見李忱的蹤跡,李炎大喜,心想這次李忱估計是死定了。

可是,就當李炎慶幸之時,李忱卻一瘸一拐地出現在了眾人的面前。

經此一事,李炎愈發確定自己心中的猜想,畢竟一個「傻子」在那麼大的冰雪中,怎麼能夠活下來的呢,除了裝傻,別無可能。於是,他心中對李忱的殺意更加濃重的,決定不再採取製造意外的方式,而是直接找人將李忱暗殺掉。

為此,李炎將這件事交給了自己的身邊的一個親信——宦官仇公武去辦。在剛剛接到李炎的命令時,仇公武是拒絕的,因為他並不知道李忱是在裝傻,也不知道李炎為何想要弄死自己這個叔叔。並且,身為宦官集團的一員,他很清楚李忱對於自己的意義。

一旦唐武宗李炎去世,那麼李忱便是自己最好的扶持對象,是絕佳的傀儡人選。所以,在殺掉李忱這件事上,仇公武陽奉陰違,偷偷地將李忱藏了起來,並帶出了宮外,送到了遠離皇宮的一個寺廟藏了起來。

而作為這件事的主人公,李忱將事情看得和透徹。在幾十年如一日的裝傻經歷中,李忱早就明白了宮中的生存之道。侄子要殺自己,無非是害怕自己奪了他的皇位;而宦官要保自己,不過也是把自己看做了棋子。面對著這種情況,李忱別無它法,只有隱忍,等李炎和宦官的矛盾不可緩解之時,便是他的逆轉之時。

在仇公武「解決」掉李忱后,李炎心中的不安漸漸地消失,他的工作重心也漸漸地轉移到了對付自己身邊的兩位宦官身上,仇公武和馬元贄身上。不過,即便李炎有過處置仇士良的經驗,但面對著人數越來越多,實力越來越強的宦官集團,李炎還是愈發地感覺到了心力交瘁。恰逢此時的唐朝趕上了大災和叛亂,由於積勞成疾,李炎最終還是病倒了,命不久矣。而宦官集團的實力此時也壯大到了他無法解決的地步了。

正如前文所說,在李炎病危后,朝堂之內的眾多勢力開始了在爭奪皇位的角逐,皇權、外戚、牛李黨派等等紛擾不斷。而勢力最大的宦官集團為了徹底能夠在「皇位爭奪戰」中取得勝利,竟然直接闖入了皇宮,逼迫將死的唐武宗李炎寫下傳位給自己叔叔李忱的詔書。聽著身邊馬、仇等人的安排,大限將至的唐武宗也是別無它法,在震驚於李忱還活著的消息中,寫下了傳位詔書,並隨後不久駕崩了。

李炎駕崩之後,仇、馬二人也將正在當和尚的李忱接了回來,並拿出了先帝李炎的詔書,宣布讓李忱繼位。此時的李忱論資歷,是兩位先帝的叔叔;論歲數,也比那些年幼的皇子要強;論資格,有先帝留下的詔書;論勢力,有手眼通天的宦官撐腰。

一時間,宮中的大臣、各黨派都面對著李忱的繼位紛紛沉默,感慨大唐命不久矣。宦官們則看著李忱的繼位,大喜過望,幻想著自己以後獨攬朝政的生活。

而那個從始至終的唯一主角——李忱,則在繼位后,摘下了自己三十餘年的偽裝,將大局徹底地逆轉回來。剛剛即位不久,李忱便宣布了自己的第一道聖旨:限制馬元贄、仇公武為首的宦官集團,收回其手中的權力。

此令一出,仇、馬二人大驚失色,感嘆於自己扶持的「傻子」皇帝為何會做出這般的決定。而他們也明白了李忱的裝傻與李炎為何要殺李忱的原因,但為時已晚。

在李忱裝傻的這三十餘年中,得益於「傻子」的身份,李忱從未參與過任何政治鬥爭。但在每次的政治鬥爭中,他都能夠從中獲取很多重要的信息,思考如何才能夠拯救如今已經病入膏肓的大唐,並尋找解決的辦法。

他認為,想要解決唐朝現在問題,必須要先從中央下手,只有先解決了朝堂中內部爭鬥,將權力牢牢把握在自己手裡,才能夠解決其他矛盾。

(牛李黨爭)

所以,在李忱繼位的一年中,他先從朝堂入手,先是解決了興風作浪的宦官集團,而後又將武宗時期崛起的李黨核心——宰相李德裕清出了朝廷,並將丞相之位傳給了牛黨的白敏中。

至此,從安史之亂后一直困擾唐朝多年的牛李黨爭,徹底地被李忱解決。此外,李忱還將此前死於甘露之變中除鄭注、李訓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,得到了百官的一致擁護。

在沒有了宦官和牛李黨爭的限制后,李忱開始了對唐朝大刀闊斧地改革。

政治上,李忱重視中央集權,重用人才,將權利牢牢地握在了自己的手中,同時整頓吏治,重視法律,給唐宣宗的百姓們提供了安定的法治環境。

經濟上,他任命戶部侍郎裴休為鹽鐵轉運使,整頓漕運;減少賦稅,讓民眾得以休養生息。

此外,在對外的軍事上,李忱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。

(大中之治唐朝版圖)

如:大破北狄,穩定唐朝北方;向西驅逐吐蕃,收復河西之地;定平定安南之亂,護衛南疆;平黨項一族,安定大唐西陲等等...可以說,李忱幾乎以一人之力,將瀕死的大唐挽救了回來。

在《資治通鑒》,司馬光這樣評價道李忱:「宣宗少歷艱難,長年踐祚,人之情偽,靡不周知。盡心民事,精勤治道,賞簡而當,罰嚴而必,故方內樂業,殊俗順軌,求諸漢世,其孝宣之流亞歟。」「故大中之政,訖於唐亡,人思詠之,謂之小太宗。」

也就是說,當時的人紛紛將李忱稱之為「小太宗」,是當時的民眾心目中的李世民。

(唐太宗李世民)

並且,不只是司馬光,唐朝後歷朝歷代的史家,都對李忱有著極高的評價,認為他是和漢文帝和唐太宗一樣的明君,將李忱所在的玄宗時期稱之為「大中之治」 ,這已經是極其高的評價了。而遙想幾年前,他不過還是宮中的一個「傻子」。

可見,李忱一生雖然李忱的一生極富傳奇色彩,但是,他也與晚唐的大多數皇帝一樣,有著一個悲慘的結局...

(煉丹)

李忱繼位后的第13年,也就是唐朝大中十三年,由於繁忙的政事,李忱心力交瘁,身體一天不如一天。為了能夠維持一個健康的身體,繼續自己的「大中之治」,李忱開始效仿前朝的秦始皇等人,迷信傳說中的不老仙丹...

同年五月,在李忱的要求下,宮中的太醫李元伯開始向李忱進獻「仙丹」與長生藥。了解古代歷史的朋友都知道,古代所謂的仙丹不過是一群迷信的道家學者用汞、碳、錫、鉛、銅、金、銀等金屬,搭配上各種人蔘、鹿茸等中藥材煉製的「鐵疙瘩」,美名其約說「仙丹」。

而這種所謂的「仙丹」,別說延年益壽了,正常人服用之後能夠不死,都是一種奇迹。所以,在沒有服用仙丹之前,李忱的身體還能夠勉強的維持,而在服用的仙丹之後,他的身體更是每況愈下。

三個月後,李忱的身體徹底的病入膏肓,並最終在大中13年,也就是公元859年9月7日駕崩,享年50歲。

在李忱駕崩后,原先被李忱壓制、打壓的宦官集團又一次死灰復燃。而他生前推行的各種法令,達成的各種成果,也隨著他的死一併的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。

他為之奮鬥終生的唐王朝也在他死後徹底地、不可逆轉地走向了末路,曾經盛極一時的唐王朝在他死後的40年間,徹底地被節度使朱溫滅亡,可謂悲涼。

縱觀李忱的50年的一生,從一個庶出的地位皇子,再到一個人人可辱罵,嘲笑的「傻子」,再到實現了大中之治的一代明君,李忱的人生不可謂不傳奇。

但是,歷史的進程誰也無法改變,唐朝滅亡的命運也無人可能影響,強如李忱這般的明君最終也只能為唐王朝延續幾十年的壽命罷了。

(唐朝滅亡)

而從另一方面來講,李忱的出現也是一種時勢造英雄的體現。試想一下,若是沒有晚唐的特殊環境,李忱也只不過是個無法繼承皇位的庶出王爺,沒有那些妄圖竄政的宦官們,也就不會有李忱繼位的機會。

而這樣傳奇的人,最後竟然死在了對長生的嚮往中,不得不讓人感嘆,造化弄人。

Click to show more